「灯塔工厂」距离规模化复制还有多远?-600学习网
600学习网终身会员188,所有资源无秘无压缩-购买会员
智能相对论
作者:陈宣斌
今年3月,13家新工厂加入了由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联合发布的全球”灯塔工厂”网络。其中,有6家工厂在中国入围,包括博世长沙工厂.海尔郑州工厂.京东方福州工厂.美的荆州工厂和合肥工厂,以及宝洁广州工厂。
作为全球智能制造的标杆项目,每个工厂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数据系统.操作灵敏度.工业互联网.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对先进的创新成果。
以博世长沙为例。作为湖南第一家世界级工厂,通过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技术等前沿能力的集成和创新应用,成功节约了30%的物流成本和15%的库存周转天数,并在碳中和的建设道路上迎来了显著突破-依托博世长沙开发的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能源管理系统,工厂年用电量下降18%,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4%。
到目前为止,这个始于2018年的基准项目已经扩大到103个成员,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盛宴。
然而,经过四年八轮的评估,”灯塔工厂”似乎正在接近一些巨头。例如,强生(Johnson&Johnson).宝洁(P&G).海尔(Haier).美的(Midea).富士康(Foxconn).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联合利华(Unilever)等巨头已经进驻了四家或更多的工厂,成为这场盛宴的常客。
那么,在这种趋势变化的背后,这是否意味着今天基于”灯塔工厂”的智能制造具有大规模复制的可能姓?
区别
事实上,”灯塔工厂”的建设一直是未来制造业中大型企业的实验。然而,随着全球”灯塔工厂”网络的选择开始,这个巨人的实验也逐渐带来了差异化。
在目前全球”灯塔工厂”网络中的103家工厂中,强生集团占据8个席位,宝洁集团和施耐德电气分别占据5个席位,海尔.美的.富士康和联合利华占据4个席位,博世.汉高.沙特阿美.塔塔钢铁和雷诺集团分别占据3个席位,西门子和美光科技分别占据2个席位,其他行业巨头,如阿里巴巴.京东方.宁德时代拜耳.惠普等各占1个席位。
所谓的差异化就是从这个开始的。在一组巨头创建了一个基准之后,他们似乎停止了扩张。
另一批巨头,如强生.宝洁.海尔.美的.富士康和联合利华,对”灯塔工厂”的热情越来越高,他们的世界级”灯塔厂”也在加速上榜。
前一个想法并不难理解。目前,”灯塔工厂”的建设往往需要1亿元的成本,即使对于巨人来说,这也不是一笔小开支。根据福联工业.电子工程研究院和中信大卡集团联合发布的《灯塔工厂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中国智能工厂建设投资规模的45%在1亿元至5亿元之间,9%在5亿元至10亿元之间.12%在10亿元以上。
那么,面对如此巨大的成本投资,是什么驱使后者不断致力于智能工厂的建设,并频繁建造世界级的”灯塔工厂”?
在国内,海尔.美的和富士康拥有最多的世界级”灯塔工厂”,共有四家。从他们的业务需求和战略定位来看,三大巨头争夺”灯塔工厂”网络的关键可能在于三点。
首先,这是业务优化的需要。海尔.美的和富士康的核心业务主要是家电制造和消费电子制造,它们都处于全面转型周期。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不断迫使两大制造业向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家电行业和消费者
Hykalos COOPlat基于自己的互联工厂方法体系,对青岛啤酒厂进行了全面评估。最后,通过复制自己建造”灯塔工厂”的经验,依靠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对青岛啤酒厂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此次转型的重点主要是生产流程的优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即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发展。
从美的角度来看,如果一家工厂想要被认可为”灯塔工厂”,它必须依次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它必须大规模部署各种全面的数字智能用例;其次,这些用例给工厂带来了显著的好处;第三,其他企业也可以学习这些用例。
因此,”灯塔工厂”的复制是可以实现的,但似乎只有像青岛啤酒这样的大型企业才可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情况完全不同。这也是智能制造的升级。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两种不同的逻辑。
事实上,中小企业相对分散,没有太多的成本投入。盲目模仿”灯塔工厂”的经验是不可取的。因此,三一灯塔厂背后的根互联针对中小型企业,采用了相对轻的服务系统和产品,如根云工匠。
目前,在中小企业中,有相当多的设备是十年或二十年前的老产品,可以使用,但它们的智能姓并不好。让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大规模更换这些旧设备是不切实际的。因此,Roots Interconnect通过”Roots Cloud Craftsman”识别这些旧设备的工作电流,然后使用AI计算设备的启动操作,从而形成动态数据,为中小企业实现一定程度的数字化生产管理。
更多的赋权也差不多。中小企业往往很难一次出口一整套经验或服务,但这只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痛点。因此,中小企业的智能升级更倾向于拆除”灯塔工厂”的模式和经验,然后根据企业的需要一点一点地进行渗透和转型,而不是照搬。
后记
今天,全球”灯塔工厂”网络继续扩展,基准效应带来的红利仍然惠及各类参与者,那么谁将是最大的赢家?除此之外,名单上没有其他巨头,如强生.宝洁.海尔.富士康和美的。
在制造业领域,他们已经具备了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原始动力。随着”灯塔工厂”基准的认可,他们进一步支持以工业互联网业务为代表的To-B赋能服务。站在产业转型的前沿,他们可以为大型企业复制和建造”灯塔工厂”,也可以为中小企业拆除”灯塔厂”。到目前为止,由”灯塔工厂”支持的价值链已经开始形成。
正是在相对完整的价值链的支持下,海尔.美的.富士康等制造企业对”灯塔工厂”更加热情,他们的许多智能工厂都升级为世界级的”灯塔厂”。对于整个制造业来说,从巨人内部的规模到整个行业的规模,是唯一的发展道路。在商业化的推动下,先前的开发还将为后续建设提供更多的实际施工经验和能力。
简言之,当”灯塔工厂”在美的.海尔.富士康等巨头的内部成为常态时,智能制造可能离大规模复制不远了。
*本文中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600学习网 » 「灯塔工厂」距离规模化复制还有多远?-600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