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社零:消费修复高光已过,只剩 “外出浪” 有后劲

各类编程培训资料整理,所有资源无秘无压缩-购买会员

Java,C++,人工智能等各类编程培训资料:https://www.600xue.com/

今天,统计局发布了今年第三份国内社会零售数据,作为居民内需的主要指标,它的变化对居民消费修复进度有重要观察意义。

先说整体感受:同比爆拉,但隐含消费修复趋势并不算好。

1)四月社零接近 3.5 万亿,特殊时期的低基数,带动同比增长 18.4%。但以 2019 年为基础,4 月四年同比 CAGR 从上个月的 4.8% 回落到了 3.4%,放缓比较明显。

环比来看,正常年份里,由于 4 月比 3 月少一天,社零绝对值稍小属正常,但是天均社零额两个月份一般不相上下或稍多一些,但今年四月天均社零额明显小于三月,这也说明了 4 月消费修复边际弱化。

2)只有 “下馆子” 挺住了

社零当中的细分项目:线上实物、线下商品增速(2019 年起的四年 CAGR)相比 1、2 月、三月均有放缓,只有线下餐饮和线上非实物增速保持稳定或稍有加速。

这与 CPI 中隐含的信号一致:商品消费动能弱,而线下服务和场景式消费持续回升。

这里特别说一点,到 4 月餐饮四年 CAGR 也就不过 3.4%,与体感上线下就餐排长队的体感似乎并不特别契合。海豚君认为,这里需要考虑这几年供给侧清退了很多小餐馆,餐饮恢复正增长,相应的龙头餐饮社服股收入弹性可能更高。目前线下商品仍然是这四大类目中,表现最弱的类目。

线上实物零售增速 4 月同比 21%,相比疫前四年 CAGR 增速是 10.7%,比三月的 12% 小幅放缓,但增速仍超线下商品。结合 4 月同期邮政局估计的 37% 的快递单量不难判断,4 月的单包裹价值下行明显。

线上实物中,从累计增速的变化情况来看,4 月天气变暖、户外活动变动 + 去年低基数,线上穿的消费修复相比吃和用速度更快,这也隐含进入二季度,阿里和唯品会这两家穿上品类占比较大的,收入/利润弹性应会更高,不妨关注本周财报唯品和阿里对业绩的修复信心。

整体商品,尤其是单价更高的线下商品消费修复缓慢,可能需要考虑今年整体消费仍偏 “降级” 需求,价格力是第一要义。

而结合海豚君目前看到的草根调研,今年 618 大促,是平台出血还是商家出血,平台之间谁先出牌,商家与平台、平台之间的博弈尤其严重,唯一的行业共识可能就是价格力和消费者需求第一。

限额商品零售中,必选中除了烟酒和药品有相对韧性之外,修复弹性比较大的可选主要是金银珠宝、化妆品和服饰鞋帽,均与 “外出美” 相关,另外不涨不买跌的情况下,黄金涨价可能也释放了一部分黄金消费。

而所有与地产强相关的消费类目——建筑装潢、家电等,基本都是低基数下的低增长,非常差。

3)四月地产:又疲了

四月新房销售额同比增长近 17%,绝对自接近 8400 亿。同比看似不错,主要是因为低基数,从环比来看,四月新房销售不足 2020 年,甚至 2019 年的同期值,说明堰塞的购房需求释放之后,地产后续动力仍是问题。

另外从结构上来看,4 月新房销售额主要是成交均价拉动,因均价同比增长了 29%,单平价格创单月新高,达到了 1.25 万。而成交面积同比在低基数上同比还下跌了 9%。

从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来看,四月定金和预收款在去年大幅下滑后小幅扭正,在增幅当中内生资金来源——定金和预收款,以及贷款终于转正,隐含新房销售确实在在恢复的。

不过,新开工 (同比下跌 29%) 以及 4 月百城土地成交总价(同比下跌 33%)来看,跌幅都比较夸张,对远期地产修复的隐含预期均较差。

– END –

// 转载开白

本文为海豚投研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获得开白授权。

免责声明: 1、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本站的同意 4、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用户所发布的一切软件的解密分析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 6、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7、请支持正版软件、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 8、如有侵权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 9、本站所发布的一切破解补丁、注册机和注册信息及软件的解密分析文章和视频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软件,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
600学习网 » 4 月社零:消费修复高光已过,只剩 “外出浪” 有后劲